同樣是在8月8日開幕,和12年前盛況空前的鳥巢相比,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的社區花園是個不起眼的項目。但無論規模大小,中國院人在其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付出,都蘊含著同樣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擔當。
2020年5月,中關村街道聯系到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提出想把中關村街道的一塊空地變廢為寶,為周邊居民打造一個休閑空間。
當時,疫情的嚴峻性尚未消散,接洽這項任務的中國院建筑一院,又正在加班加點地開展城市副中心綠心博物館和雄安新區的設計工作,可一聽是要改造普通人身邊的居住環境,設計師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迅速開展了場地踏勘、測繪和相關設計研究工作。在和街道工作人員進行多輪交流后,最終確定了這個小花園的設計方案。
▲ 現場踏勘,與工程隊討論方案
考慮到經費有限和現場的種種現實困難,我們決定采用居民參與共建的城市微更新理念,通過低成本、低技術、可持續的方式打造全系統的生態景觀,也希望能夠以點帶面,從小微空間著手,修復社區的生態系統。
▲ 花園效果圖
我們首先將場地內原有建筑拆除、清理垃圾、平整場地,結合場地內由北向南的現狀高差,充分利用原來留下的鋼構架、樓梯等設施增加豐富度,并移栽了街區改造中移除的樹木,最終在有限空間內打造了“12+N”的休閑體驗設施,“12”指的是我們設計的鄉土野花花境的節水花園、結合建筑雨水管的雨水花園、可以自己種菜的可食花園、種植藥用植物的健康花園、昆蟲屋、蚯蚓塔、堆肥箱、五感路、木樁休息區、礫石區、昆蟲復眼、邊界景墻等一系列有趣好玩的花園裝置,“N”則是指讓大家自己動手、共同參與、持續更新的更多可能,有待大家腦洞大開,不斷解鎖。
▲ 花園效果圖
這個小微花園的建造成本低,材料費、施工費都以經濟節約為原則;低技術,設計所有環節居民都可以動手;可持續,大量利用了拆除的廢舊材料和鄉土植物,營造了一個可持續的小環境。為了讓居民能更好地參與到花園建設中,我們聯合了多年在社區可持續發展領域實踐的社會組織——北京西城區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將花園建造分解為15次居民可參與的活動,活動共分為手作社區花園、綠色生活創建、綠色文明實踐三大板塊,涉及自然景觀系統、水系統、能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垃圾管理系統五個主題,開展共計15場綠色生活實踐活動。通過邀請專業人士指導和招募志愿者參與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綠色生活實踐活動,致力于提升中關村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的環境綠化,激發社會組織與志愿者參與綠色文明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培育社區居民文明健康、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與社區文化。
▲ 專業建筑師講解
未來,中關村街道綠色文明實踐基地還將充分結合中關村特色,利用大數據和新科技開展“小蜜蜂探索”公益活動,帶領社區居民在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去感受并認知城市中的生態環境。
▲ “小蜜蜂探索”活動合影
今年7月31日,住建部召開了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會議,要求全國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推進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中國院目前已深入社區,進行小微空間改造,采用經濟適用、綠色環保的技術與材料。通過系列活動讓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中關村眾享薈的小微花園,正是對十九大精神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全面貫徹和完美詮釋。
共同締造支持單位
方案設計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一院
社區參與 北京西城區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活動設計 北京營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施工支持 北京街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平面設計 北京導先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智能支持 北京斜杠田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種植指導 詹姆斯·希契莫夫設計與管理公司&新自然主義(北京)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藝術活動 冇Mao 原創生活實驗室
樸門活動 耘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