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zsomh"><strike id="zsomh"></strike></table>
  • <pre id="zsomh"><ruby id="zsomh"></ruby></pre>
      <tr id="zsomh"></tr>

      作品 | 第11屆江蘇省園博園主展館

      發布時間 2022年09月21日

      ▲ 主展館片區北向鳥瞰(攝影:侯博文)

      01 第一次踏勘的記憶

        “第一次踏勘現場是2018年的初秋,南京的酷暑尚未散去。我們沿著廠區小路走,滿眼廢墟“情調”:損毀的廠房留下殘垣斷壁;斑駁的外墻遍生青苔;廠房的地面覆蓋著幾厘米厚的石灰石粉,踏上去寂靜無聲;滿嵌花磚的窗洞,在空氣中劃出一道道金色光線?!?/strong>


      ——建筑師說。


        第11屆江蘇省園博園主展館選址在距離園博園西入口不遠處的一處工業遺址。這里曾是建于1970年代的2座毗鄰的民營水泥廠——銀佳和昆元白水泥廠。湯山的白水泥生產起源于民族工業初起的20世紀初,麇集在山谷中的眾多民營小廠均脫胎于孫中山興辦的中國水泥廠,銀佳和昆元白水泥廠就是其中之二。

        這些建筑遺產為磚混結構的多層廠房,空間簡單、尺度不大,立面和構造細節也平平無奇。雖然建筑不具備太高的藝術價值,遺產現場仍不乏獨特的場所體驗和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廠區是典型的山地環境,選址在復雜高差上反映了巧借重力勢能提高物料流轉的效率、節約生產成本的考量;廠房基本完好地保存了20世紀末特定時期的白水泥生產、燒制的完整工藝流程與主要生產設備,線性的建筑群體關系也直截了當地表明了生產關系;銹紅色鋼制設備保留著安裝、操作、運轉的繁復構件和細節,有雕塑之美;既有工業建筑中存在一些具有特殊封閉感和單純幾何形體的建構筑物(如筒倉),給場地帶來了異質性和陌生感。

        廢墟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夾縫中頑強的新綠——荒涼中存在某種生機——主辦方命名的“再生花園”,建筑師舉雙手贊成。

      ▲ B區主入口廣場棚架(攝影:侯博文)

      02 對園博會意義的思考和對工業遺產的態度

        江蘇省園藝博覽會由江蘇省人民政府組織,首屆于2000年在南京召開,此后每2年舉辦一屆。博覽會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的歐洲,工業革命后激增的技術發明、工業產品以及旺盛的全球化貿易需求,催生了市民節慶一般的盛大展會。近年來,專門分享園藝技藝和園林文化、倡導綠色生活的園藝博覽會,也伴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需求在中國繁榮。

        早期大博覽會的主展館,是專門為博覽會設計和建造的臨時性建筑。雖然有臨時性,卻又常常因為帶有強烈的成就展示和宣傳的目的,而成為當時建筑技術和藝術的風向標。從水晶宮到埃菲爾鐵塔,都因其建筑材料(鋼鐵和玻璃)、結構(大跨度)的突破性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工業革命催生了博覽會這一事件,也造就了博覽建筑的工業基因,即快速甚至是臨時性建造,追求通用性、標準化的展覽空間,以及在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革新性上尋求突破??梢哉f,博覽建筑與現代工業所代表的效率和美學相伴相生。

        工業遺產作為文化遺產中一種年輕的類型,大部分不具有文物建筑的價值和唯一性,但它作為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空間,曾經大量存在,并塑造了某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因此,不計代價的保護和維持原狀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使其在留存核心信息的基礎上得以再生,讓舊空間能更好地容納新功能和新生活。對待工業遺產的態度、對保護和更新的取舍度量,正基于此。

        保護什么?保護廠區原始的場地標高和山地特色;保護建筑的天際線;保護主要建筑與場地的圖底關系;保護具有典型工業風貌的建筑外觀;保護生產線尤其是鋼設備的完整性。

        更新哪些?更新近人尺度的建筑界面,增加空間的開放性;更新樓電梯和步道連橋,增加建筑的可達性;更新結構系統以確保延長使用年限的安全性;更新外圍護構造和機電系統以獲得舊建筑物理性能的全面提升。

        ▲ B區主入口廣場大臺階后的商業街(攝影:張廣源)



        具體的策略包括:①將新建筑的體量和立面消解在更小的尺度中,高度也盡量壓低到2~4層,以保持舊建筑的分量感,使舊建筑的天際線仍然統治著大地。改造更新后主展館的剪影,沒有改變這里舊日印象的輪廓。②舊建筑整體以保留原有的立面為主,維持工業建筑的樸素形象,僅在底層打破封閉的格局,拆除外墻,置入輕型建構的裝配式門廊和櫥窗,形成開放和富有人情味的商業街道。

        如何對待既有建筑的外觀風貌,特別是構成風貌印象的不可忽視的要素——外墻砂漿?立面上的風雨侵蝕甚或污染和霉變的痕跡,正是建筑師和很多體驗者眼中難得的歲月質感和“廢墟情調”。但是砂漿大面積空鼓、剝落的現實,使保護這種“情調”成為代價極為高昂的選擇。建筑師選擇根據現實情況鏟除惡化的砂漿,順應構造需求引入新的砂漿面層解決墻體機能性的問題,滿足延長砌體壽命、保證砌體耐久度和安全性的剛性需求。針對新砂漿的質感和顏色,建筑師參與了大量的現場實驗,為增加功能性砂漿抹面的美感,采用了一種粗顆粒憎水砂漿,由工人進行自然筆觸的手工抹灰,用微妙肌理修飾并不平直的墻面。最終,工業遺產的基本風貌與歷史特征相匹配,同時又增加了一些更微妙的表情。

      ▲更新后筒倉立面(攝影:侯博文)

      03 工業理性的啟發與網格體系的建立

        舊工業建筑的空間組織和場地利用,直接、樸素地表現出了工業生產對效率的追求,即有序、理性、直接、組織、安排、運轉,轉換為建筑語言則表現為線性布局、高差錯落、空間最小化,成串重復的基本幾何形體(圓筒倉和方廠房),勾勒出電路板一樣分明的圖底關系。

        主展館的新建筑總建設量較大,需要在復雜標高和舊建筑共同切割而成的三維畸零空間中有序地組織。在場地既有建筑線索的提示和工業理性的啟發下,建筑師引入網格體系作為新建筑和場地組織的輔助——4m×4m×4m的三維軸網,一個可依附的空間坐標。新空間和新景觀可以在隱性空間坐標的控制下有序蔓延,新的建造成為均質的“底”,舊的存在仍然是特異的“圖”。

      ▲ B區主入口廣場與C區展廳、筒倉(攝影:侯博文)

        4m尺度的選擇,來自于消解新建筑巨大體量的企圖,和對場地道路、建筑層高、平面基本模數的兼容。4m網格控制場地上一切新的置入。首先引入了垂直于臺地高差方向的11條林蔭路,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切割出大小不同的可建設區域,這種垂直切入為場地的漫游感知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新的體驗。新置入的建筑體量在林蔭路之間的正方形網格上落位、重復、堆疊、虛實轉換,形成了尺度相近的一組組建筑群體和院落。

        4m邊長的正方體成為新空間和體量感知的基本單位,與場地上4~5m直徑的圓柱筒倉形成的既有線索具有相關性:同樣的單純幾何空間、相似的串并組織關系、協調的模數與尺度。復雜的場地與新舊建筑彼此之間,具有清晰可讀的關系,也能容納微妙的聯系。

      ▲ C區展廳灰空間(攝影:關飛)


      04 輕鋼結構體系與水泥廠體系的對比與對話

        “相比于舊建筑的封閉、實體感,我們希望新建筑以一種消融和曖昧的狀態存在。這種曖昧一方面是為了與工業建筑肯定的形式感形成反差,另一方面是從精神性上表達一種我們作為建筑師的期冀,即消彌人類在這片場地上的再次建造與自然產生的對抗,融和人造空間與自然空間的隔絕和割裂?!?/strong>

      ——建筑師說。

        因此,建筑師在功能體量的外圍,將抽象的三維網格體系物質化——灰綠色的70mm截面方鋼,沿著三維網格組成銷接的格構系統。格構系統附著在主體之外一個跨度的進深,在空間上,成為室內外空間之間的灰色過渡;在界面上,消解了明確的二維立面;在功能上,承載了陽臺、綠植、雨篷、外廊等次級構件和附屬功能。對人的體驗來說,從室外的陽光風雨到室內由精密的空調設備營造出的恒溫空間,存在著這樣一方天地,既非絕對舒適,也非毫無庇護,這是人造空間向自然延伸的一種方式——以一種自身消融的態度。

        當一個完整的、嚴密的幾何系統,控制了一座建筑的平面、立面、結構體系,直至裝飾和圍護系統,它的設計與建造自然獲得了效率與秩序。新建筑在物質層面上,是清晰、纖細、理性、精準的;而在人的體驗上,是柔和、模糊的,帶著風和光線的濾過。工業遺存的封閉、厚重、蒼涼、粗獷,在新建筑的純凈、精致的對比之下,激發了一種新的美學體驗。

      ▲ A區辦公區室內(攝影:侯博文)

      05 功能布局與建筑單體

        “不同于歷史上大博覽會的主展館,今日的博覽建筑需要面對環境、資源、文化、經濟的新要求,已鮮有臨時性建造,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充分考量旅游資源轉化和會后持續運營的永久性建筑。但通用化、標準化、快速建造的需求和挑戰仍然存在?!?/strong>

      ——建筑師說。

        本屆園博會主展館的功能任務除了展廳、游客中心,還包括商業、餐飲、辦公、度假酒店等,是一組功能高度復合和多樣化的公共建筑群。

      展廳

      展廳是新建建筑群中的基本類型,是“圖”“底”關系中的“底”,遵循三維4m網格體系,在可建區域以標準化模塊的狀態“蔓延”。展廳的主體鋼結構在玻璃幕墻范圍內,外立面僅有格構系統是可視的。格構系統整體吊掛在屋頂主結構懸挑的鋼梁上,形成整個建筑都是通過纖細桿件吊掛的錯覺。70mm桿件用綠色,桿件之間的銷接節點用不銹鋼本色與綠色相區分,使節點肯定而清晰。三維軸網從抽象的控制系統,具象而成為實體空間的界限和輪廓,進而成為建筑細部的視覺結果。

      ▲ C區展廳:垂直于生產線的路徑(攝影:關飛)

      ▲ C區展廳灰空間(攝影:侯博文)

      展廳又根據內部展陳的需求,外圍護界面分為透明、不透明、半透明幾種,只需要調整圍護結構的標準化幕墻單元就可以實現。其中,不透明外墻選用了帶有自然色差的耐候碳化竹木45°斜拼做法,使標準正方形立面單元疊加了幾何裝飾性的層次,更細膩耐看。

      2 主入口

      主展館是整個博覽會的核心建筑,如何在復雜的場地和建筑群體中,提供一個標志性的公共集散、休息場所?建筑師利用原始廠區大門附近的一塊空地,建造一片梯田狀的景觀臺地,引導人流拾級而上,跨越高聳的擋土墻到達更高的臺地,臺地覆蓋之下是整個建筑群的設備能源機房。臺地之上,用束柱支撐起闊大的棚架,形成開放空間。結構柱分解成倒錐形的一束細柱,內置錐形金屬網,形成空間裝置,引導植物攀附。透光屋頂使用標準單元的傘狀膜結構,鏡面不銹鋼吊頂將臺地上的植物倒映在空中,好像一片幽靜的森林。不銹鋼葉片上的細碎的小孔,像樹葉、像蟲噬,覆蓋著與臺階和大地融為一體的植物。

      ▲A區辦公區種植槽屋面與B區入口廣場膜結構屋面鳥瞰(攝影:侯博文)

      3 辦公區

      在對既有建筑進行勘察的過程中,遺憾地拆除了幾座完全沒有加固可行性的危房,但它們美麗而具有獨特性的外觀和輪廓線留在測繪圖上,比如連續折面雙坡屋頂的成品庫房,建筑師將它們在原位“復原”成為辦公區。

      ▲ A區辦公區入口(攝影:侯博文)

      成品庫位于建筑群最西端,位置剛好適合作為辦公區。新辦公區演繹了原成品庫連續起伏的雙坡屋頂,自然地跨越了南北高差,使辦公建筑依附自然地形,獲得了多層變化的室內空間。大片的開敞辦公空間,通過纖細通透的玻璃幕墻圍合,為辦公區引入周邊的園林景觀,成組分布的方形內院加強了室內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折屋面上金屬預制裝配式種植槽,是建筑師在建筑上嘗試植物參與建構的一個實驗。 

      ▲ 主展館片區西北向鳥瞰(攝影:侯博文)

      4 餐飲區

      建筑群中段有一座雙連拱的雙孔窯尾建筑,煙囪保留完好,但窯尾的輕鋼彩鋼板棚架銹損嚴重只能拆除,建筑師保留煙囪和窯身雙塔式建筑,在尾部“復原”雙拱形式的大空間:同樣的輪廓,同樣的外觀尺度,全新的結構體系,鋼結構雙連拱的主體框架,利用斜拉桿懸掛二層樓板,使首層完全無柱。保留的小尺度窯身建筑作為特色酒吧和酒窖,新建的雙拱大空間作為自助餐廳。既有的雙窯和煙囪高聳的對稱立面得以完全復原,這組建筑標志性的立面帶有一種宗教建筑的氣質,成為東側酒店大堂吧的一個戲劇性對景。

      5 傲途格精選酒店

      在建筑群東端,是一座可提供110個自然間的配套度假酒店,品牌為萬豪旗下的傲途格精選。品牌的調性強調設計價值和場地資源的獨特性,與主展館的場所精神高度匹配。

      ▲ 酒店北向鳥瞰(攝影:侯博文)

      酒店均質的客房自然間本身與網格系統適配。公區則以紀念性的中軸線串聯。在網格系統上組織一系列的公共空間序列,層層遞進的庭院和回廊,串聯了入口門廊、前院、落客區、大堂、中院、全日餐廳和后院。酒店的外立面從屬于整體的70格構裝配系統,與主展館的幾組展廳共同構成“底”,相對于工業構筑物構成的“圖”,顯得低調、消隱,與層層院落形成的東方秘境的調性相融合。

      ▲ 酒店多功能廳外景(攝影:侯博文)

      在酒店外立面的70格構系統中,附著了一層輕質高強的聚酯纖維格柵,作為水平和垂直遮陽構件。這種擠出成型的有機材料帶有一種天然的縱向拉伸紋理和不均勻的灰綠色斑駁,非常像竹子的天然質感。格柵截面20mm×40mm,作為視覺細部,它把建筑的尺度從幾米的門窗、幾十厘米的梁柱,降至幾厘米的細密桿件,好像安靜而重復的素描筆觸,使整座酒店溶解在窗外的竹海中。

      ▲ 酒店格柵桿件與樹林(攝影:侯博文)

        “從第一次到現場踏勘,我們就希望那些廠房花磚的光影可以在適當的部位還原。酒店大量半室外空間都需要半鏤空的圍合界面,為了跟壘砌花磚達到類似的鏤空效果,我們進行了材料和構造的嘗試,最終選用了最基本的矩形空心水泥磚?!?/strong>

      ——建筑師說。

        這種磚表面質樸、加工方便、吊掛節點簡單。從水泥廠房穿越到度假酒店,作為大量連廊、庭院的鏤空圍合界面,再現了昔日廠房美麗的光影,成為一種物質化的紀念。在做樣板的過程中,建筑師發現水泥磚堆疊到一定程度會被上部磚的疊加自重壓碎,于是在空心磚中1:2插入了一種改良的實心磚,這種實心磚為兩塊企口磚在平面上互相咬合而成,企口一方面可以隱藏吊掛螺母,一方面可以通過平面旋轉相對容易地在任意位置更換掉碎裂的磚塊。

        在組織電梯和樓梯時,建筑師對現場的筒倉進行再現和詮釋。單純、重復的圓柱體筒倉是場地的寶貴資源。酒店公區利用了包絡在空間內的既有筒倉作為觀光電梯的井道,新建的客房部分,建筑師使用了圓形的清水混凝土筒體井道,筒壁開縫,重復了毗鄰的既有筒倉改造時引入自然光線的方式,狹縫在景觀電梯的垂直行程中,牽引著使用者的視線,指向主展館建筑群高聳的工業遺址。


      ▲ 酒店利用既有筒倉作為電梯井道(攝影:侯博文)

        在幾個四面圍合的下沉庭院中,建筑師以連續反弧形的高反射玻璃和鏡面金屬作為下沉庭院的圍合界面。連續的反弧使下沉庭院如同鏟子下插挖出的深坑一般。挖掘,是湯山的礦工千百年來重復的動作,這個動作在這里被放大、被凝固、被紀念。高反射的表面,使“坑”中滿栽的綠植在虛擬空間不斷的反射中,無邊無際。

        在酒店的設計中,建筑師嘗試了多種具有紀念性的物質細節。無論是幾何形體的重復,還是材料和建構方式的轉譯,都是對場所線索形成一種新的書寫,它可能被感知,也可能無法言說。但幾何、秩序、纖細、植物,像幾條不間斷的線索,在建筑中反復渲染出一種獨有的氣氛。

      6 商業街和筒倉

        商業街是對保留工業廠房的運營稱呼。保留的廠房尺度親切,群組呈現出明顯的線性,東西綿延超200m,房前小路4~6m寬,成為一條天然的步行商業街。幾十個筒倉,三五成組的鑲嵌其間,打破一連串火柴盒廠房的單調沉悶。

        廠房空間的潛力在于首層的開放性。建筑師將首層臨街的砌體墻拆除,柱間嵌入單元式櫥窗,外立面用索桿吊掛新建筑同樣的連續拱膜結構,創造宜人的商業外擺空間。

        筒倉是保留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構筑物。對筒倉的加固來自2點提示:①筒倉自身的空間,體驗性和標志性強,面積小,實用價值低;②筒倉的前生具備巨大的承載力,改造后這種結構承載力的剩余價值還能如何利用?看著眼前露天的圓形巨筒,建筑師想到了用這個天然的“大花盆”來種樹。

        在筒倉內壁增設附壁鋼筋混凝土層,來加固和拉結變形的實心磚承重墻,利用這層加固結構中的暗柱,來連接四通八達的樓梯和連橋,以及來擔“空中樹池”的鋼梁,加固層與原始承重墻共同承擔樹池的巨大荷載。

      ▲商業街保留的筒倉(攝影:侯博文)

      這層加固的混凝土,外層以微變形的原始磚砌體為模板,實際施工中很難將完成面調整為正圓。因此,建筑師在內側使用了一種自己改良的簡易的“肌理模板”,用非常廉價的波形聚碳酸酯板附著在重復使用的鋼模板上,使內壁的完成面具有了豎向條紋狀的肌理。一方面這種肌理可以遮圓筒不圓的“丑”,另一方面,一次成型地達成了筒倉作為半室外空間的樸素的裝飾感。

      06 工業理性的啟發與網格體系的建立

        “工期緊張,面對既有建筑層出不窮的現場問題,以及功能業態的不斷調整變化,我們是全程在場。兩年多的時間,無數次北京南京的高鐵往返,疫情中無人的高鐵站臺,成為了我們一段十分特別的記憶?!?/strong>

      ——建筑師說。

      埋頭奔波,一轉眼幾年時光已逝。主展館是一個復雜場地上的工業遺產改造項目,面對的設計問題之復雜,建造挑戰之苛刻,設計策略又要求執行之精準和堅決,加之業主的信任和對項目的期待,建筑師通過堅持不懈的投入和強烈的執念,終于收獲滿滿,成就頗豐。


        “如果說還有什么遺憾,我們確實心中還有一段對植物放不下的牽掛。面對‘既有’和‘新建’,我們希望‘新’與‘舊’‘輕’與‘重’有對比而無沖突。植物是一個富有包容性的調和介質。植物是有生命的,使我們希望訴諸植物去彌合?!?/strong>

      ——建筑師說。

        而正因為植物有生命,也使它的喜怒哀樂難以捉摸。建筑師嘗試了各種植物與建筑的共生方式,希望植物成為建筑本身的一部分,但也意識到,他們并沒有像了解其他建材一樣了解植物。在施工過程中,與建筑共生的植物,一直讓建筑師懸著一顆心。天空中的樹還好嗎,風大怎么辦?屋頂上的花還開嗎,滴灌不通怎么辦?檐廊下的爬藤還綠嗎,高溫怎么辦?植物成為建筑本身,則建筑也有了生命,需要人去慢慢養。房子蓋完,事情還沒完。屋頂的草,從綠到黃、從黃到綠,一直牽動著建筑師的心。有生命的東西,敏感而脆弱,因此關于植物的建造,好像永遠不會結束。

        主展館的營建從舊至新,展示了工業生產軌跡的一個片段,從1970年代同樣大量用于工程建設的水泥生產的粗放和簡陋,到當代金屬材料與輕質結構技藝水平的突破。這是一條具有豐富意義的發展之路。無論是“既有”還是“新建”,舊建筑可以再生,新建筑有一天也會變成舊的。真正生生不息的,是大自然、是每個春天如期而至的一抹新綠。對于建筑師來說,生生不息的是一個項目、一段緣分,是一次又一次的對技術和藝術進步的從頭求索。

      設計單位 /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建筑師/ 崔愷?關飛?董元錚
      地點 /江蘇南京

      設計 / 2019-2020年 / 竣工 / 2021年
      業主/江蘇園博園建設開發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

      付軼飛、劉亞東、畢懋陽、王德玲、張嘉樹、郭一鳴、竇強、劉佳凝、關暉、鄧笑歡、鄭碧芳、時紅、宋旻斐、衛嘉音、婁莎莎(建筑);鄭愛龍、金尚、齊海娟、連荔、白紅衛(總圖);王春光、王旭松、孫亞、張揚、焦禾昊、張起舞、劉孟奇、彭永宏、陳文淵(結構);車愛晶、張晉童、張笑菡(給排水);李京沙、賀舒、趙雪蓮(暖通);馬霄鵬、賀琳、趙心亮(電氣);禚新倫、趙靜、馬筠強(經濟)

      景觀設計/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工作室

      幕墻設計顧問/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帷幕設計中心

      主展館室內設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室內空間設計研究院

      酒店室內設計/PIA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泛光設計/北京東方華脈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酒店機電顧問/SM/思邁建筑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綠建設計顧問/清華大學綠色建筑設計中心

      廚房顧問/北京梅蘭達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

      標識設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交通中心導向設計工作室

      既有鋼設備檢測/深圳中建院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既有鋼設備加固設計/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巖土支護/上海申元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素材來源:建筑學報

      作者:董元錚?崔愷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911亚洲精选_超级碰热视频精品97_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_国厂精品114福利电影免费
    1. <table id="zsomh"><strike id="zsomh"></strike></table>
    2. <pre id="zsomh"><ruby id="zsomh"></ruby></pre>
        <tr id="zsomh"></tr>